-273.056℃!我国成功实现

快科技1月14日消息,据央视报道,我国科学家近期实现了无液氦情况下极低温制冷基础研究的重要突破,为破解我国氦资源短缺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该科研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1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据悉,超固态是一种在接近绝对零度(0开,也就是零下273.15摄氏度)时出现的量子物态,在超固态情形下,物质中的原子一方面呈现规则的排列,同时还可以在其间“无粘滞”地流动。

超固态自20世纪70年代作为理论猜测提出以来,各国科学家尚未在固态物质中找到超固态存在的可靠实验证据。

在这项研究中,我国科研人员在一种钴基三角晶格量子磁性材料中,首次发现了名为“自旋超固态”的新奇物质状态,得到了其存在的实验证据。

随后科研人员利用该材料,通过绝热去磁过程获得了94毫开,也就是零下273.056摄氏度的极低温,实现了无液氦极低温制冷,并命名该效应为“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

据了解,极低温制冷是我国科研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这次基础研究的突破是国际上在实际固体材料中首次给出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

科研团队未来的工作目标是继续突破极低温的极限,并在未来建成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机。

资料显示,极低温制冷机可以为例如超导量子计算机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运行环境,并且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深空探测等前沿技术领域广泛应用。

-273.056℃!我国成功实现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朝晖



来源:春哥技术博客,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加春哥团队客服微信号:taike668)

本文地址:https://www.cgtblog.com/yj/8754.html
上一篇:厚衣服准备好:今年首场大范围雨雪来袭      下一篇: 马斯克:特斯拉Cybertruck在中国很难合